内容导读: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任务驱动教学法
作者:康磊 发布日期:2014-01-10 09:50:14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成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完成任务就是“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即使学生完成了任务,但是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完成任务也不等于“任务驱动”。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教学的目标。

二、对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

建构主义者指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已定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徒式学习者”。他们的学习是受社会文化系统、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及自己的原有经验等影响的主动学习,他们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该基于内容的真实性与复杂性: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评价的激励功能与支持反思和自我调控的功能;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教学情境的浸润性功能。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置原则:

在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感兴趣的方向来设置任务。同时任务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软件基本功能的递进性;布置的任务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又探索新知识,这样逐步提高,并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了解学生、适应学生、贴近学生。

1、任务要吸引学生。任务的选择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任务的内容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老师就要利用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任务要分层次。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基础的不同,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从而一步步的提高。布置任务的时候最好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好提高任务,任务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

3、任务要形成一个系统。任务的设置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任务和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让它们之间形成子任务和母任务的关系。子任务服务于母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很好的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4、任务要体现真实性和合理性。在设计任务时常常只是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的程度,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强行加入到任务里来,不考虑任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合理。任务完成后给学生留下凌乱不堪的印象,失去了对“美”的体验与感受,这样的任务不符合教育的理念。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

本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体,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出明确的要求,给予适当的建议,并适时进行引导。

1 、导入:激发兴趣、布置任务、提供素材。

2、教学内容:回忆旧知、导引任务,主动探索、教师引导(因人而异、提倡互学)。

3、教学评估:挑选佳作、展示自我,讨论交流,引导讨论再提高、再学习。

4、课堂总结:鼓励赏识,为下节课做铺垫。

五、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组织要注意的问题:

1、采用合作学习方式

面对学生之间的差距,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来组织课堂,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去完成一个任务,在合作学习中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和辅导基础一般的同学,实现共同提高;一种方式是当那些基础很好的同学完成任务以后请他们做“小老师”,让他们去流动辅导几个很难完成任务的同学,让他们在辅导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和提高,而被辅导的学生也能跟上学习进度,体会到成功的感觉。

2、创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景。

教师要从教学的内容、学生身边的实际和当前的热点问题出发,去挖掘教材,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景。这个情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参与性、竞争性。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完成任务的情景中来,努力去完成任务,这样的一堂课才是成功的。

3、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任务趋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这个目标的驱动下,自己去探索学习,从而达到技能培养这个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实践任务的指导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将学生组织起来,引导学生自学,互相帮助,努力探索。教师表面上是个“旁观者”其实是个“导演”。

4、处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任务驱动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几个学生组成的一个小组,任务驱动中的任务恰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任务驱动中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等形式来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共同提高。

5、重视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

(1)、评价内容: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2)、评价方法:常用的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作品评价法两种。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对学生作出评价。在任务的完成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任务时注意观察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查找课本的相关内容?学生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们是否会互相交流,讨论问题的解决途径?作品评价法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实物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

(3)、评价方式:常用的评价的方式有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四种。个人自评的优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组内互评的优点是体现了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组间互评的优点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和评价别人,使得各组之间在协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协作;教师点评,优点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将在任务完成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