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读:6月25日第八节课,我校阶梯教室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一堂思政公开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地秧歌”传承与思政成效展示课精彩开讲。本次公开课由二系刘佳老师主讲,各系部领导带领学生代表共同参与,深入领略了昌黎地秧歌的艺术魅力,并重点聚焦了我校在传承这一瑰宝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思政育人成效。
思政大讲堂:一曲秧歌串古今 半亩职教种春秋
作者:康泽玉 发布日期:2025-06-27 14:41:04
  一、根植沃土:千年秧歌的文化荣光
  昌黎地秧歌,作为国务院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舞蹈类(秧歌)排名第一的项目,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种之一,拥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底蕴。其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角色行当(妞、丑、㧟)鲜明,情感表达细腻深刻,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的文化元素(如“丑”角的缨子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和地域特色。经典的秧歌小戏《扑蝴蝶》《锯缸》《跑驴》等,更是民间艺术的璀璨明珠。传承昌黎地秧歌,不仅是对一项非遗技艺的保护,更是对民族根脉的守护。
  二、校本实践:非遗进课堂的融合创新
  我校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价值,将昌黎地秧歌引入校园。
  1.系统课程开发:组建专业团队,开发《昌黎地秧歌》校本教材,涵盖历史人文价值、舞蹈技艺、表现技法,并创新性地结合幼保专业,探索传统动作与幼儿舞蹈组合的创编。
  2.多元教学实践:开设艺术鉴赏、技艺学习、创编实践等模块,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深度融合。
  3.丰富成果展示:积极参与校内外艺术展演、社区服务活动,并在非遗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让地秧歌焕发时代活力。
  三、思政铸魂:传承中绽放的育人硕果
  本次公开课的核心亮点,在于清晰展现了昌黎地秧歌传承过程中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实践能力带来的深刻影响,产生了鲜明的思政成效:
  1.品德修养的升华: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
  破除偏见,重塑认同。通过理论学习和传承人授课,学生深刻认识到昌黎地秧歌作为“国字头一号”秧歌的文化高度,摒弃了认为民间艺术“土气”的陈旧观念,理解了其承载的千年汉族舞蹈精髓与文化基因。
  激发自豪,强化使命。在社区展演、非遗大赛等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身演绎,感受其角色化、情感化的艺术魅力。从“羞于展示”到“主动传播”,在获得认可后油然而生的地域自豪感和民族荣誉感,促使他们将传承视为光荣使命而非负担。
  厚植情怀,担当责任。课程融入“文化传承意义”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非遗关乎国家文化安全,树立起“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意识,将个人成长融入传统文化复兴的宏图。
  2.实践能力的蝶变:从“技艺学习”到“创新应用”
  专业赋能:系统学习地秧歌行当特色(妞、丑、㧟、公子)和表现技法,培养扎实技艺。更重要的是,推动非遗与现代职业教育(特别是幼保专业)融合,培养学生将传统动作创新转化为幼儿舞蹈组合的能力。
  平台历练:通过艺术展演、社区服务等平台,学生积累了宝贵的舞台经验,提升了公众表达能力,并在团队协作中强化了社会服务意识。
  成果转化:实现了从“技艺模仿者”到“创编应用者”的角色升级。将地秧歌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非遗+职业技能”的双重优势,为传统文化注入当代活力,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思政目标。
  四、未来展望:薪火相传,光耀四方
  刘佳老师在公开课总结中强调,昌黎地秧歌的传承与思政教育融合之路将继续深化。我校将持续打磨校本课程,强化技艺教学,深化非遗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未来,计划组建面向全校师生的非遗社团,吸引更多爱好者加入,以学习传统“出子”为基础,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和实地演出。我们的目标,是将昌黎地秧歌这一艺术瑰宝更好地传承发扬,把昌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带到更广阔的天地,让昌黎地秧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全国舞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此次公开课不仅是一场精彩的非遗文化展示,更是一次生动的思政教育实践。它有力证明,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昌黎地秧歌在我校的传承之路,正是一条文化自信筑基、思政成效显著的育人新路。